首页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电信线路 | 网通电路 | 帮助

让“公共气象”呈现新气象

文章原载:绵阳保洁专卖店
文章出处:http://www.0816baojie.org.cn/
文章版权:如需转载本文,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原载以及出处,谢谢!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乍听这句话,不过是将两个现象并列起来说了,似乎没多少内在关联,但气象部门却1定能地理解出“前者必是后者起原”的逻辑关系:因为,如果气象预测失灵了,必然会酿成1场社会的灾祸——从几年前“印度洋海啸”惨剧,到不久前严重影响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大自然1次次地提醒人类:我们必须随时掌握天气的动态和变化,提前进行气象预警并做好防范准备——这也是气象部门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不断加重。据统计,自然灾害中有七零%是“气象灾害”。而我国又是“世界上气象灾害严重的国家之1”。    上海做为国内特大型城市,不但人口高度密集、建筑高度密集,而且港口运输、金融贸易等社会和经济要素也十分密集、并且相互关联性非常强,1旦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势必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放大效应,令交通、能源、农业、卫生……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等1系列出现运行问题,甚至威胁到整个城市的安全。    所以,在“做好气象预警、防范自然灾害”这个问题上,从国家高层领导到普通黎民百姓,早已达成了共识。继一九九九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二零零六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重要的法律文件出台之后,二零零七年,又1份对气象工作具有重大美女歌手毁容意义的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1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简称“四九号文件”)正式印发。    在这个大背景下,上海气象部门在全国率先垂范,把气象准确监测和发布、与灾害的整体防御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几年来,上海的“气象预警”基本做到了一零零%的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的“全覆盖”,而且用广泛的媒体资源优势传播预警信号,把所有“观测数据”全面对社会开放,让人民选出来的人对气象部门开展全方位的“监督”,并增强了市民的互动,搞了各式各样有针对性的“预警演习”……    但是,正如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所说:中国气象事业研究的3大战略应当首推“公共气象”,其次,才是“安全气象”与“资源气象”。我认为,所谓的“公共气象”就是指气象工作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公众工作、生活创造价值!众所周知:上海地处江海交汇的长江3角洲,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4季分明、冷热悬殊、雨量不均、日照变化大。同时局部地区气候还存在很多特征——即上海被称作“5岛”。因人口众多、建筑密度大、能源消耗多,中心区的“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同时,水汽蒸发量所导致的气压差又形成市区、郊区会交替出现“湿岛、干岛”现象;在较弱大气环流形势下、产生有利于降水的“雨岛”特征;以及涉及空气质量的“混浊岛”现象。    正因为有着这些“细节性”的差异,人们对气象预报的需要着重点也会不1样——上下班的白领,可能更在意他们在路上行进时的天气状况;建筑或生产工地,可能会关心会不会因刮风下雨、寒冷或炎热的程度,导致施工扬尘或某些工程作业无法顺利进行……所以我也希望,上海的气象部门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域、行业、人群,制订出更多的数据汇总方式。就像著名的“晨练指数”。    同样、对臭氧和酸雨等大气成分是否也能够进行项目的观测与预警,特别是对大气中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含量的变化、太阳辐射变化以及地表特征变化,至今为止,我还没有注意到哪个气象部门进行过有效的研究。而这些是否也应纳入个性化的气象报告呢?    另外,超大型城市的生命线正不断向城市外部延伸,随着人口的迁徙流动,气象、自然监测、预报和预警的关注点,是否也应向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或生命线高度相关的区域和城市延伸呢?    西方经济学界有1个“德尔菲气象定律”,据说气象的投入与产出比为一:九八。在不少发达国家,美女歌手毁容企业经营行为的气象信息,已经有些“洛阳纸贵”,成为价格不菲的商品,它们涉及何时啤酒热销?何时泳装走俏?空调的销售量怎样随着气温升降而波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就不难理解,二零多年前,“早安,美国”电视节目天气预报员的约翰·科尔曼,为什么要创办了1个气象频道了。他把天气与日常生紧密联系起来,据说“每分钟收视人数高达三零万以上”,在亏损了5年之后,气象频道二零零一年的营业额即达一.八五亿美元,利润七零零零万美元!遗憾的是,前几年上海气象局也培养了1批全国首批“气象经纪人”,靠推销气象产品吃饭,如今成效似乎并不显著。    “民生气象”说着容易,做起来肯定不会1帆风顺,但对于气象部门来说,很多事情,试1试还有五零%成功的希望,但不做尝试则是一零零的失败……